金渠故事丨黃沙深處,那杯洗不凈的茶
發布時間:2025-09-10
來源:
金渠故事丨黃沙深處,那杯洗不凈的茶
7月15日,快下班時,黃同學走過來問我:“在發什么愣呢”我這才回過神來,原來我捧著手中的杯子已經發呆許久。簡單聊了幾句,他便離開了,但我的心情卻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久久不能平靜。轉身推開點窗戶,一股熱浪涌進來……
甘肅考察歸來已數月,可礦區的一幕幕,尤其是那位老礦工的身影,始終縈繞心頭。回程便暗下決心,定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,鐫刻于心。或許是對自己的文筆沒信心,一直不敢提筆。直至看到金渠集團“金渠故事”征文的號召,內心那片沉寂的湖面驟起漣漪。
今年三月初,我們進行西部市場考察,我們專程前往金渠集團的礦區。幾經輾轉,傍晚抵達酒泉時,春寒料峭的風裹挾著沙粒抽打在臉上。從酒泉到目的地還有兩個小時車程,我們迎著晚霞一路向西。一條筆直得望不到頭的公路,孤獨地延伸在遼闊的戈壁灘上,陪伴它的只有路兩旁數不清、緩緩轉動著的巨大風力發電機。
第二天參觀礦區,從酒店到礦區還要驅車四十分鐘,車子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路上顛簸顛簸,窗外黃沙蔽日。快到礦區時,連像樣的路都沒有了,車子左拐右繞,最終停在了一座孤零零的辦公樓前。在四周光禿禿、只有礫石覆蓋的山丘映襯下,這樓顯得還算氣派。領導介紹說,這是新建的,以前的條件要差很多。當時聽了還對“以前的條件”并沒什么概念。參觀礦井,聆聽作業流程與今昔變遷。這些曾在集團會議上聽過的片段,此刻在幽深的礦井和機器的轟鳴中,變得無比具體生動。內心深受觸動:這是金渠集團來時的路,是根基所在,是使命的源泉。
轉場第二個礦區時,山路愈發崎嶇。透過顛簸的車窗,遠遠望見幾間低矮的鐵皮工棚,孤立在灰黃的山丘之間,四周一片荒涼,了無生機。車子駛近,依稀看到碎石路邊站著一個人,佝僂著背,靜靜地望著我們來的方向。不知是有人提前通知了他,還是巧合,感覺他已在那里站了很久了。車在他面前停了下來,打開車門車輪卷起的沙塵被風裹著撲面而來,我下意識地閉眼側頭躲避,那一瞬間,我余光瞥見他堅定地抬起雙手,帶著笑容迎了上來,完全不在意這陣風沙。我趕緊站穩,握住了他伸過來的手——那雙手冰涼、粗糙、厚實。他皮膚黝黑,臉上布滿深深的皺紋,約么五十多歲。看到我們,他笑得更開了,皺紋也顯得更深更硬了。他沒有說話,也可能是風大沒有聽到,只是熱情地招呼我們快快進屋。工棚里不算暖和,但比起外面好多了。中間放著一個舊茶幾,一頭連著燒水臺,兩邊是兩條硬邦邦的木質長條椅子,是那種用木頭做的沙發造型但是沒有沙發墊。他招呼我們坐下又忙著給我們泡茶,我發現水是提前燒開的,茶葉也前放好在茶壺里的。很快,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就遞到了我面前。這時候我才看清他的手,比臉還要更黑一些,布滿了深深的裂紋,縫隙里似乎還嵌著洗不掉的白色礦粉。老式的玻璃杯看得出剛洗過,杯外還掛著未干的水珠,透過熱氣,發現杯子內壁有一圈頑固的堿垢,像歲月刻下的年輪,一絲本能的遲疑在我心頭掠過——這杯子好像有點不太干凈,就在這念頭閃過的瞬間,我抬眼看到了他遞茶時那質樸、甚至帶著點局促和真誠的笑容,再想到他在這荒涼之地的堅守,為我們提前備水備茶洗杯的用心,一股強烈的愧疚感猛地涌了上來。我這點微不足道的嫌棄,在這份赤誠和艱苦面前,顯得多么蒼白而渺小,我趕忙用雙手捧住杯子。
我們說明了來意,他始終笑呵呵地聽著,不時應著“好”。交談中得知,他老家也是三門峽的,在此已經十多年,24小時值守,每年春節如果輪休可以回一趟老家陪陪家人。我很好奇他平時怎么休息,他便起身引我到工棚里側開著的小門。里面是一個幾平米的小隔間,有扇小窗正對著礦區。窗下是張舊書桌,擺著些生活用品,書桌旁是一張單人床,被褥并不厚看上去也有些年代了。東西都很舊,但收拾得很整齊。他笑著說:“現在條件好多了,有網了,能給家里打電話、發視頻了!”這話讓我很驚訝。同行的礦區領導補充道:“這里去年才通上網絡。前些年,只有電,沒網。連這上山的路,也是工人們一鎬一鎬開山碎石鋪出來的。吃的飯菜用的水,全靠每天巡山的車送上來。”聽到這里,我心里猛地一酸。在這樣方圓幾公里荒無人煙的山丘上,守著這么一個小小的鐵皮工棚,零下二十多度的風雪夜里,他是怎么熬過來的?那些沒有網絡、與世隔絕的日子里,孤身一人面對著沉默的大山,那份孤寂又是如何承受的?
臨別時,我站在工棚外環顧四周:天色暗沉,一座座灰黑的山丘層層疊疊,沒有一絲綠意,只有寒風陣陣。我的眼眶已經不知不覺模糊了。車子啟動,再次揚起沙塵。從后視鏡里,我看到他依然站在我們下車的地方,望著我們離去的方向,身影越來越小,最后變成了戈壁灘上的一個小黑點。那一刻,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。自從上大學起,我和父母已是聚少離多。每次離家,父親總會在門口站很久,望著我走遠。眼前這位老礦工,他不舍和期盼的眼神,不正是把遠道而來的我們,當成了金渠這個大家庭里的親人嗎?那份牽掛如此相似,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。
離開礦區的路上,車在入口卡子附近停了下來,來時匆匆竟沒留意這個地方。這里有一排破舊不堪的鐵皮房,比山上的工棚還要破敗,門板已經脫落,棚頂也已塌陷,巨大的圓形水箱銹跡斑斑,搖搖欲墜。 走近些“職工思想教育基地”幾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。原來,這就是他們口中“以前的條件”。原來,正是這種今昔對比,讓身處艱苦環境的他們,臉上依然洋溢著知足和幸福的笑容。原來,這就是一代代金渠人奮斗不息的精神源頭。站在這里,我最初的好奇早已煙消云散,心中涌起的是無比的敬仰和沉甸甸的使命感。
黃沙深處,那杯洗不凈的茶,映照出的不僅是歲月的痕跡,更是一代代金渠人在這片荒涼中鑄就的精神豐碑,更是向著新征程奮進的、質樸而堅韌的力量!
關鍵詞:金渠集團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