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思踐悟丨感悟礦山奮斗志 砥礪珠寶工匠心——珠寶公司史鳳麗
發布時間:2025-10-31
來源:
學思踐悟丨感悟礦山奮斗志 砥礪珠寶工匠心——珠寶公司史鳳麗
近期,懷著對礦山行業的敬意與學習熱情,我前往甘肅昌源礦業進行交流學習。從深埋地下的礦石開采現場,到承載歷史記憶的教育基地,這場跨越行業與時空的旅程,不僅使我對礦山企業的運營模式有了具體而深刻的認識,更被昌源礦業在艱苦環境中錘煉出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動。此行,我收獲了堅守品質、勇于擔當與傳承精神的深刻啟示,也為今后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。
通過深入了解昌源礦業的發展歷程,我深切感受到金渠人扎根戈壁、砥礪奮進的創業歷程。2012年,昌源礦業進駐祁連山下的戈壁灘,面對零下30℃的嚴寒、肆虐的風沙,以及交通不便、物資短缺等重重困難,昌源人以“安下心,扎下根,戈壁灘上獻青春”的豪情壯志,開啟了創業征程。從收購礦權到項目投產,從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到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礦山,昌源人腳踏實地,在荒蕪戈壁上書寫了發展的奇跡。
尤其在6號井技術改造工程中,昌源團隊不畏酷暑嚴寒,克服高海拔作業、技術瓶頸等多重困難,最終讓34米高的井架在高原上巍然矗立,成為奮斗的象征。這種不畏艱難、攻堅克難的精神,令人由衷敬佩,也讓我深刻體會到“奮斗”二字在極端環境下的分量。
深入礦井的經歷,是對“艱苦”最直觀、最深刻的體驗。前往礦井需沿崎嶇的戈壁公路行駛,路面顛簸,窗外是廣袤荒涼的戈壁景象。抵達后,進入巷道前需穿戴重達十幾斤的防護裝備,裝備上身,尚未下井,便已感受到這份工作的辛勞。井下同事介紹,即便有通風設備,潮濕與悶熱依然明顯,每次完成作業升井后,都倍感珍惜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線礦工的不易。
即便環境如此艱苦,昌源人也沒有消極等待,而是以“主動作為”的態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。他們深入分析作業環節的難點,通過細化分工、改進操作方法、引入更適用的作業工具等方式,在保障安全規范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生產效率,最終在艱苦環境中交出了優異的成績單,讓“迎難而上、提質增效”的理念在礦山深處扎根。
當腳步踏入由企業早期舊廠房改建的教育基地時,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。銹跡斑斑的采礦設備、簡陋的辦公桌椅、職工食堂里斑駁的灶臺,每一件舊物都銘刻著創業初期的艱辛歲月。展柜中,一件件帶有歲月痕跡的老式工具靜靜陳列,它們是當年第一批昌源人奮斗的見證——在缺乏先進機械的條件下,他們依靠智慧和雙手,在戈壁灘上白手起家。
如今,這些舊物已不再是廢棄的“歷史遺留”,而是成為了生動的“教育素材”:墻面的照片墻完整記錄了昌源從小到大、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,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奮斗故事;復原的礦工宿舍場景里,簡易的鐵架床、疊放整齊的藍色工裝,以及墻上“敢啃硬骨頭”的標語,仿佛讓我看到了當年昌源人在這里生活奮斗的身影。我真切感受到,昌源礦業的“根”,是“不怕苦、不服輸”的韌勁,是“以礦為家、以業為榮”的堅守。這種將企業發展史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方式,讓“初心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可觸摸、可感知的歷史記憶,也讓每一位參觀者深刻認識到:今天的成就,是一代代昌源人用汗水、智慧乃至生命鑄就的。
走進李敏工匠創新工作室,一本本泛黃的工作筆記格外引人注目,上面詳細記錄著每一次技術探索和創新突破的過程,字里行間充滿了專注與堅持。更讓我深受啟發的是工作室推行的“師徒共研創新機制”——李敏帶領青年技工共同攻克技術難題,在悉心傳授實操經驗的同時,也鼓勵年輕人積極提出新思路、新方法,既實現了技藝傳承,又激發了團隊的創新活力。這與我們公司正在推進的“師帶徒”模式高度契合,為我們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有益借鑒。
隨后參觀的鐵人紀念館,更讓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。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”的錚錚誓言,與昌源礦業的奮斗實踐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共鳴。目睹昌源人在荒涼戈壁上默默奉獻十余載,我深刻理解了“平凡崗位創造不平凡業績”的深刻內涵,也更加領悟到“堅守”與“奉獻”在新時代的價值。
此次參觀學習,讓我清晰地認識到:產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材質與工藝,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載的品質追求與精神底蘊。 對我而言,這次學習不是終點,而是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的新起點。未來,我將把在昌源汲取的精神力量,轉化為打磨珠寶產品品質的匠心、提升工作效能的動力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信念,在崗位上深耕細作、篤行不怠,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堅實力量。
關鍵詞:金渠集團
相關新聞